当前位置:朝夕新闻网 > 国际 > 正文

巨蛙 叙诡笔记|古代笔记中的巨蛙出场与群蛙上路

导语:上一期“叙诡笔记”,笔者讲述了百年前陶然亭传出轰动全国的“大老妖怪叫”,最后发现,原来发出怪声的乃是一种“比大雁脚高,长嘴,很像鱼鹰”的珍异水鸟,因为正值求偶时期,所以发出响亮的鸣声,搞得京师震动。近日在翻阅民国笔记《梵天
上一期“叙诡笔记”,笔者讲述了百年前陶然亭传出轰动全国的“大老妖怪叫”,最后发现,原来发出怪声的乃是一种“比大雁脚高,长嘴,很像鱼鹰”的珍异水鸟,因为正值求偶时期,所以发出响亮的鸣声,搞得京师震动。近日在翻阅民国笔记《梵天庐丛录》时,发现作者柴小梵对“南下洼水怪”之所以能“吼声如巨鼓,闻数里外”还有另外一种解释,那就是——青蛙的齐鸣。

首先,爱青蛙的人会像青蛙一样死去

“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蛙。”每到这个时节,小区里或住宅边但有分水面的,都不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“听取蛙声一片”。古人说一池蛙唱,抵得上半部鼓吹,是很有道理的。所不同的是鼓声让人热血沸腾,而蛙唱让人恬然入梦。

中国古代的劳动者很早就认识到青蛙和蟾蜍能够消灭害虫,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保护作用,所以对其多有赞美,且还编造了些报应不爽的故事劝人不可滥杀。《右台仙馆笔记》中写吴江平望镇人王阿毛,“好食蛙”。他制造了一枚长二尺许的铁针,“每捕得一蛙,则以针穿其颈,针满始荷之而归,以充馔焉”。这么吃了数十年的串烧田鸡,有一天,王阿毛到亲戚家串门,当晚就在其家中借宿。“是夜有远处失火,阿毛登屋望之。”亲戚家临河而居,因为害怕水贼从河上攀援登屋,所以在屋檐旁边安了数十根尖锐无比的锋利铁条,就像现在很多小区安装的那种防盗栅栏一样,在顶端亦装有一个“如锋刃然”的矛头。阿毛看热闹心切,把身体探出外面太多,“失足而坠,铁条适贯其颈,呼号甚惨”。亲戚们一看赶紧施救,苦于不得其法,耽搁了很久,才找到一排长梯,“乃竖长梯于水中,众人缘梯而上,始将阿毛解下,而气已绝矣”。村民们都说“其死状宛然如蛙也”。

中国古代的劳动者很早就意识到青蛙和蟾蜍可以杀死害虫,保护农作物的生长,所以他们对青蛙和蟾蜍大加赞赏,并编了一些报应不好的故事来劝人们不要乱杀。吴江王萍镇人王阿毛“擅长吃青蛙”。他做了一根2英尺长的铁针。“每次抓到一只青蛙,它都会用针穿过它的脖子,针回来时充满了最初的负荷,从而填充脂肪。”。吃了几十年串成串的青蛙后,有一天,王阿毛去亲戚家做客,当晚就住在家里。“那天晚上远处有一场大火,阿毛看着房子。”亲戚住在河边。因为怕水贼在河上攀爬,在屋檐旁安装了几十根极其锋利的铁棒。就像现在很多小区安装的防盗栅栏一样,顶端也有一个矛头。一毛急于看热闹,把自己的身体伸出去太多了。“当他滑倒时,铁棒贴着他的脖子,哭声非常凄惨。”。当亲戚们看到救援很快,他们无能为力。经过长时间的耽搁,他们找到了一个长长的梯子。“这是一个长梯子站在水中。等大家都上了梯子,就放了阿毛,但是气没了。”。村民们都说:“他的死就像一只青蛙。”。

青蛙是这样,癞蛤蟆也是这样,而且因为属于“五毒”之列,古代笔记对它们的毒性表现得比较多,以此来警示人们最好远离这个东西。《子不语》中写道,有一个叫朱以仁的人,擅长书法,被广西清远府太守陈锡芳延用为秘书。“当方生书、太守招募好友喝酒时,只要坐下来就行了。”但当朱一仁摘下帽子时,头顶上躺着一只大蛤蟆。每个人都很快把它撞倒在地,他不知跳到哪里去了。喝了一会儿,癞蛤蟆又跳到了朱一仁的头顶,大家嫌厨子多追他。“食物在晚餐时被破坏了”,最后他找不到了。那天晚上,朱一仁感到头上一阵奇怪的痒。“第二天,顶上的头发掉了,”一个坟墓般的红色肿瘤长了出来。一家人都惊呆了,朱一仁的头皮突然炸裂,一只大蛤蟆“伸出眼睛看着它,头两只脚顶在上面,从腰部往下扎在头皮里”,不能引用,针灸也不会死。最后一个有经验的人用金钗捅死了他,把他拉了出来。从此,朱一仁顶骨塌陷,形状怪异。

朱依仁的故事一眼便知是杜撰,而《清稗类钞》中的一则记录,恐是实情:

康熙丑年,苏州一个叫桂王的人去荒野抓蟋蟀,偶然发现一个洞里有一只大蛤蟆,周围有很多小蛤蟆。桂王也很无聊,向癞蛤蟆扔了一块大石头,然后立刻砸死了它,同时癞蛤蟆背上的毒液溅到了桂王的左眼上。桂王“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,哭喊着要月亮,悲痛的声音传到了户外”,最后他的左眼球从眼窝里突出,死去了。

二、潭上吸人者,巨型蟾蜍

也许正是因为蟾蜍丑陋的外表和它的毒力,才在许多古代笔记中被塑造成一种可怕的生物。清代王老的《秋灯丛话》说太行山形状各异。只要鸟儿飞到一个山谷空,它们就会慢慢落下,就像石头突然被绑在脖子上一样。一个勇敢的游客骑着马在海湾附近观察,看到一只一英尺多宽的癞蛤蟆,“抬起头,吮吸嘴里的鸟。”游客吓坏了,拨马就走,但马似乎被吸引住了。他没有转身,而是朝着癞蛤蟆的方向放慢了速度。游客们设法用他们的马从癞蛤蟆嘴里逃脱了。

吸鸟也就罢了,更可怕的是吞人。有童子夏日沐浴河中,忽然觉得身体上浮,竟“离水面寸许”,后来每次在河中洗浴时都会比上一次升高一点点,童子“心窃喜为飞升兆”,从此去得更勤了。他的父母感到奇怪,问他为什么天天都去河边洗浴,他也不说。有一天,童子再去洗浴,已经能升高到几丈余了,正在得意间,忽然抬起头,见稍高处的山崖巨穴内伏着一只“大如斗”的蟾蜍,正在“垂首下吸”,而自己之所以能身轻如燕,凌空飘舞,正是受它吸力的结果。童子惊恐万状,一声惨叫坠落水中,逃回家中,“不复作凌云想矣”!

与此相类的还有民国学者喻血轮在《绮情楼杂记》中的一则笔记,倒像是把《秋灯丛话》中的两则故事来了个“整合加强版”,只是把蟾蜍换成了青蛙:

同样,民国学者于学伦在《齐杂记》中有一则注释,似乎是《秋灯从化》两个故事的“集成增强版”,只是以蛙代蟾:

某县有一悬崖,两侧峭壁高耸,人迹罕至。“附近的居民总是看到鸟儿飞过这个悬崖,然后它们突然掉进了悬崖。”。起初,每个人都认为鸟找到了食物,所以它们渴望吃东西。但是后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,悬崖下面有一个水池。“夏天在村子附近游泳的孩子经常无故失踪”。起初人们以为是他们在泳池里游泳溺水,但他们从未看到遗骸出现,这“一开始有点奇怪”。一天,一个强壮的男人去游泳池洗澡。"突然,他的身体漂浮起来,冉冉想站起来,但一旦离开水面,他就突然倒下了。"。那个壮汉吓坏了,于是他坐在水池边上看着天空。莫抬头望山崖,只见林间有一只大青蛙,方张了口,怒目而视。"。当他的巨嘴吮吸时,他觉得自己又陡又轻。如果他想泠空,他就不会亲和合”,也就是说,当巨蛙张开嘴的时候,他吸引了池子里的人上升。壮汉吓得要死,一路跑回村里,聚集了很多村民,拿着猎枪跑下悬崖,对准那只巨大的青蛙——“青蛙死了,掉进了池子里,池子有圆桌那么大”!人们恍然大悟,不管是之前的鸟掉下悬崖,还是后来的孩子消失,“青蛙都吸”。只是因为壮汉的身体太重,他才活了下来。“如果他是个孩子,就不会有运气”!

三、青衣少女者,青蛙仙子

不管余学伦写的《巨蛙》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真实,“一个闻人言小青蛙的故事”,还是读了《秋灯从化》之后,巨蛙确实是古代笔记中不祥的存在。当《耳食录》写到巨蛙要出来时,“战斗”相当恐怖。“黑风从根侧升起,有四个障碍。世界是淡淡的,污浊的空气是芬芳的...厚厚的云重新分布,猛烈的雨继续聚集,雷声隆隆,冰雹是凌风,山谷在颤抖。”不久,一只“大牛”

一只巨蛙固然可怕,但千万只普通的青蛙一起上街,在古人眼中更加骇人。《梵天庐丛录》记载,崇祯癸未年五月,“京师蛙蟾,皆徙居他处,每晨结队而行,其数千万,部勒井然;清光绪庚子五月间,亦然,蛙尽向京西行”。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,这两个时间前后,分别发生了李自成攻入北京、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等重大历史事件。“民国癸丑三月,京师齐化门外六里屯一土窑,群蛙列队出,数不可记,迤逦向东行。越陌度阡,历数车道。至一小沟,赴水而没。”从三月十四日到十七日,绵延四昼夜,青蛙们密如群蚁,首尾相接,“遥望之,若长桥卧波,唯蠕蠕动”。作者柴小梵回忆说,这些青蛙有大有小,“大者如瓶如盎,小者如常蛙,时有绝小之蛙,伏大蛙之背,路人掇之,坚不可脱”。每只蛙的皮都是深青色,腹部深红。一般来说,青蛙都是跳着前进的,每跃恒尺许,但这些青蛙却“闭目,行纡徐,举足若兽行”,好像四足兽在散步一样。结果,上路第一天就被车压死很多,市政府从保护有益动物的角度考虑,“乃令车皆绕道行,都人惊传其异”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,青蛙或者蟾蜍集体上街,只是因为气候或环境变化导致的正常迁徙,或者青蛙的幼体变成成体后寻找新的居住地,十分常见,并非什么异象,但那时普遍缺乏科学素养的人们却以为,群蛙上街主水火、主兵象,这一次很可能对应的是因为宋教仁遇刺引发的二次革命。

在古代笔记中,也有“美好”的巨蛙,只是难得一见,笔者只找到一则,出自《醉茶志怪》:

在古代的笔记中,也有“美丽”的巨型青蛙,这只是罕见的。笔者只找到一个,来自《醉茶》:

“宜城城北村的刘寡妇,有一个还很小的孩子,在校外读书。关于大雨的价值,孩子们还没有回来,他们正在等待。”正在这时,一个大约十三四岁的漂亮女孩,穿着绿色的衣服在雨中冲了过来,对刘寡妇说:“雨太大了。我能借你的屋檐躲一会儿雨吗?天好了我就走。”刘寡妇喜欢她在的聪明,所以她邀请她到家里聊了几天。这位年轻的女孩“像花一样回应,这对她来说非常合适”。正在这时,天空中响起了巨大的雷声空,吓得女孩扑进了刘寡妇的怀里。刘的遗孀像抱自己的女儿一样抱着她,爱抚、哄着她。过了很久,雨停了。少女谢过刘寡妇,道了别。然后她出去变成了一只带大轮子的青蛙跳走了。

几年后,当地发生民变,刘孀妇跟儿子一起坐船逃亡,河中风大浪急,眼看就要翻船,“有巨物自水出,跃登其舟”,船顿时平稳了下,直抵彼岸。大家匆忙下船,才发现站在船头“镇住”了风浪的,原来是一只巨蛙,那蛙随即跳入水中不见了。

我很喜欢这个故事,举凡志怪玄奇,经得看的是拨风弄雨,经得盼的却总是稻花丰年——虽然青蛙幻化成少女,想起来总是怀疑其腰身不够苗条,但她聪灵、可爱,记得别人的好,也记得回报别人的好,这才是我们儿时知道的小青蛙的模样。
免责申明: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代表朝夕新闻网立场!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合作!
当前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zhaoxingangjiegou.com/guoji/179802.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!
上一篇:心相篇 千古奇文《心相篇》:单打独斗难成事 共享才能共赢 下一篇: 谭松韵老公是谁 同样40+且合作谭松韵 一个演爸爸 另一个却能演丈夫